歷史車庫

話題31227條    關注920人

+關注
話題

遠山古村:那些曾經(jīng)的輝煌

遠山古村:那些曾經(jīng)的輝煌

----樂安流坑游記

早就聽說過樂安的流坑號稱千古第一村,且樂安就在邊上,只是一直沒有直接的道路相通,不知怎么樣繞過去,也就只能把起游的心思放下。最近,一位好友在樂安從事房產(chǎn)開發(fā),因而也有機會一償所愿,同時,也正好帶上老媽及三個孩子等人去與大自然親近下,也再次體驗普利馬的自駕游的樂趣。

一大早把三個昨夜興奮過渡而晚睡的小孩叫起,一個個睡眼朦朧,但聽說出發(fā),隨即精神起來,下樓倒比大人還快。早上六點半,天已大亮,好在空氣仍然清新,晨風習習,好不涼爽。在這樣的時候走在路面平整的105國道上,確實也是種享受。從新干七琴轉(zhuǎn)入山路,路邊風景漸漸呈現(xiàn)山路特色,只是路開始變壞,但心情還是愉快。在這樣的路面上,普利馬開窗戶的話,胎躁和發(fā)動機躁是比較大的,但關上就好多了,感覺一下寂靜了。換過發(fā)動機后的普利馬加速性和穩(wěn)定性明顯提高,再沒有了過去90公里左右的共振,動力幾乎可以說隨叫隨到,雖然還沒達到暴烈地步,但至少反響明顯??照{(diào)很有勁,兩檔就把搶著坐前排的侄兒給冷到了。三個大人,三個小孩,這時普利馬第三排的價值就體現(xiàn)出來了,孩子他媽帶著兒子坐第三排,中間老媽帶著我小外甥坐,每個都有舒適的空間,這樣的旅途才叫愉快。期間,由孩子他媽開了一個多小時,我換到第三排,兒子爬到第二排,兩個小孩一個大人坐第二排,依然寬敞。我一米六八的身高,稍稍將第二排前移后,坐在第三排頭部空間足夠,腿部空間剛好,而且腳可伸入第二排下面,偷了不少空間,一個多小時坐下來,一點不覺累。特別是只一個坐第三排的話,斜躺著就象在家里的沙發(fā)一樣,我更喜歡這樣一個人坐在后面。而且我以前擔心的空調(diào)問題,在第三排,有明顯感到空調(diào)隨著車頂吹過來的冷風,可能普利馬車頂設計有這種導風作用,一點沒感到熱。當然,前面的小侄兒受不了啦,我開車后就關小了。但爛路上,第三排的顛簸比第二排明顯多了,有明顯的彈跳感。但我竟然也睡著了,可見在可接受范圍。

終于來到了古村流坑,但看著那些新三層洋樓,極大地損害了古村風貌,與我想象中的古村落相差甚遠,我不禁搖頭,江西的景點開發(fā)和經(jīng)營還是不如浙江多矣。導游說這是外圍,古村核心地帶保護得還好,我說外圍也不行呀,導游說,沒辦法,這兩年才開始控制的緊。我不禁感嘆流坑開發(fā)至少90年代就起步了,而今仍不慍不火的,跟政府、村民都有關系。這里說下,流坑門票三十元一人,買了門票會有一個免費導游跟隨講解,導游都是本村人。門票收入全歸村里,這可能也是政府參與積極性不夠的原因吧。

帶著些許失望的心情,隨著導游往村中心走去,還好,隨著越來越接近古村中心地帶,失望的心情漸漸平息,跟著慢慢感嘆這千古第一村確實名不虛傳,生出不虛此行之感。這個千年前就隱藏在江西偏遠山區(qū)的小小村落的建設,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和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很多東西,直到今天仍然實用美觀,相比現(xiàn)在物質(zhì)這么發(fā)達,可鄉(xiāng)村建設卻沒有一點規(guī)劃,有規(guī)劃的也是紙上規(guī)劃,根本沒有做到與自然有機的統(tǒng)一。與我前不久正好去過的烏鎮(zhèn)比,我覺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古村鎮(zhèn)風貌,一個是江南水鄉(xiāng),一個江南山區(qū),所以展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各有所長,但有兩點是相似的,一是與環(huán)境的完美融合,二是注重整體的戶外功能,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

游流坑,我第一印象就是他遍地的石子路,不管是村中大街還是小巷,不管是房前還是屋后,都環(huán)繞著這由不同形狀鋪就的鵝卵石路。讓你走遍全村每家每戶都不會沾上灰塵黃土,那怕是雨季,如果不出村,不會出現(xiàn)兩腳夫泥濘的情況,十分干凈衛(wèi)生,這在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據(jù)導游講,這樣的石子路還可以不積水,防滑,古代人都穿布鞋,還帶按摩功效。

(不管是再小的小巷還是大路,還是村中廟前的開闊地,都是這種石子路面,可以稱為古代水泥路了)

第二印象是村中公共場所。流坑是個自然村,但古人在村上也依地勢建了條小街,兩邊即是住戶兼商戶,街道兩邊都帶雨廊,讓人就算下雨也可不用帶雨具,同時也使古村功能齊備,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農(nóng)耕下老百姓生活生產(chǎn)及必要的交換之間的封閉和自給自足性。除此之外,在村中央沿著小溪人工挖置的村中湖中間,有一座類似苗家風雨橋的廊橋,這就是農(nóng)閑時村民在此休息,納涼,做針線活,聊天之場所,使村民之間家族感情更為濃厚。這與當今城市人與人之間互相陌生甚至互相防備形成了強烈反差。現(xiàn)在,就是在農(nóng)村,因為分田地,村民之間的交往也不如原來,整個村莊的凝聚力下降。

(三兄弟露個臉吧,個個性格鮮明,他們互相稱呼是哥寶,明寶和丁寶)

(古村風雨橋)

(古村小街,到現(xiàn)在還在為古村人服務,注意,中間的還是石子路)

(小街邊一個臨街窗戶,原本是姐弟倆,姐姐見照相躲在窗下了哈)

(在古村村中主要路兩邊,一般都有這種雨廊,即方便路人,也方便了村人,還有,注意還是石子路和旁邊的水道)

在流坑,最讓你想不到的是這里書院眾多,一個幾百人的村莊,竟然有書院十余座,而且保留的都比較完好,體現(xiàn)了古人對文化的尊崇。據(jù)導游講,這個小小的村莊,出過文武狀元各一,進士更不計其數(shù),因此在外當官的也很多,還出過一家五子登科的盛事,皇帝都親下圣旨,這從很多人家門前有那旗桿石可見一般。這樣一個被濃濃詩書包圍的小村,難怪會人才輩出,一時聞名。這是留給我第三個也是最深的印象。

(這就是狀元樓)

(在流坑,最好的房子都是屬書院的,不管是規(guī)模大的還是小的,當年的流坑學子就是在這最好的房子里,在這一方天地中,帶著宗族的期望,帶著學而優(yōu)而仕的向往,十年寒窗,只為一日天下聞。)

流坑,做為一個知名的古村,與其他有名的古村落,特別是與山西古村落比,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突出的深宅大院。除了原來村口為了迎接狀元而修建的三層狀元樓外,整個村莊除了宗族場所外,幾乎都是差不多高的房子,大抵可稱的上一層半吧,因為每家都會有樓板,增加一個閣樓,用于堆放雜物等,相當于倉庫,離地高有助于防潮。就是那些大戶人家,除了前面所說在門前有旗桿石外,與其他人家并無兩樣。我想,這可能是為了整個宗族和諧的原因吧,這也是流坑歷經(jīng)千年的緣故吧。

(在流坑,你隨處可見精美的門樓牌坊,不氣派,但卻精美雅致。各種帶著主人情趣的題字,隨處可見的旗桿石,仍在訴說這里當年的文風雅致和昌盛)

在流坑,你會隨時嘆服古人在建宅而居時充分考慮周圍自然山水氣候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看風水,這種敬畏自然親近自然的做法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流坑,一條小河從村中流過,流坑人因勢在村中挖出縱貫村莊的大池塘,增加水域面積,即可達到調(diào)節(jié)溫度,又能提供消防用水和日常洗滌用水,而小河從中流過,避免了成為一池死水的可能。而村中這條河的走向是沿著山谷而來,在擴大面積后,使山風順著小河不斷吹來,經(jīng)過這里,擴散到各個小巷。我們不管走在那條小巷,都清風徐徐,在這夏天,村民家中很少用電風扇的。另外,每條石子路都有流水溝,將家家戶戶的生活廢水,雨水流到小河下游。這些下水道,到現(xiàn)在仍在使用中。讓人佩服先人的聰明。

(長條石下面就是水道)

(天井,可能是江南山村所特有的吧,是古人不出門而與自然仍可親密接觸杰作)

在流坑,你隨時可以感覺到濃濃的書香味,家家戶戶門口的楹聯(lián),天井照壁的精美絕倫的磚雕,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表達了主人祈盼幸福的美好向往。對比古村外圍那些雜亂文章的新建筑,你只能感嘆我們還不如古人聰明了。至少,這些流坑后人,還在享受著祖輩的余蔭。雖然我們?nèi)サ臅r候不是雙休日,但游客依然不算少,而據(jù)導游說這還是淡季。只是希望他們能把先輩的豐厚遺產(chǎn)保護好。流坑人大多姓董,董必武同志祖籍便是流坑。

一日流坑游,有失望有驚喜有感悟,流坑,還是一個值得去看有江南山村特色的古村,他的美和韻味是獨一無二的。

(在流坑,我最有感的便是這些深深淺淺的小巷。這些錯落有致,或長或短的小巷,四通八達,既有防范外敵來侵功能,又讓人在聚居同時也有獨立空間??粗@些已經(jīng)老去的小巷,你不禁要感嘆,這小巷,消磨了多少歲月,經(jīng)歷了多少蒼桑,看過了多少冷暖,又掩蓋了多少故事?)

收藏

2012-08-12

0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

我關注的部落

登錄關注部落,才有更多簽到。請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