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洞位于普陀山青鼓磊與潮音洞東南,為佛教信徒膜拜觀音菩薩現(xiàn)身之名洞。洞口峭壁危峻,高約百米,其色青黝。兩壁險峻如削,相合如門。崖前數(shù)丈架石臺,臺下屈曲通海,潮水激蕩,如虎嘯龍吟,聽者悚然,即為“梵音”。凡來此拜謁梵音洞之善男信女,必先迂回隨石磴而下,經(jīng)約三百級臺階,方得至臺上,得面崖禮佛求現(xiàn)。雖然禮者甚眾,所現(xiàn)佛相則人人殊異,隨睹隨變,莫可名狀。
普陀山所在的海域是東海,可此時的海水,黃呼呼的。倒像是黃海。
別看這個大門不大,顯得也很破,里面卻是別有洞天。
俺的片片處理的尺寸大了,這里面顯示的不全。
下到左面的那個房子里,才能看到梵音洞的真容。
如果是晴天,在這個亭子了觀海的感覺一定不錯。
山坡上的一片油菜花,為灰暗的畫面增添了亮色。
梵音洞的入口。
下面的那張梵音洞的照片,就是從這張照片中那個敞開的窗口拍攝到的。
來張進來處的全景。
從上面看那個觀海亭,小小的觀海亭,有上下兩條通道,估計是為了游人多時考慮的。
善財古洞,位于普陀山青鼓壘的西北麓,洞因觀世音菩薩的左脅童子善財而得名。古洞兩面臨海,庵后更為陡坡碧海,松阜起伏。前有青山為屏,鳥語花香。洞前靜立,細聞海潮聲至,遠近喧囂皆無。說是洞,其實非洞,是一條深約一.五米,寬約四米的石縫,頂覆巨石,平整如蓋。為當年善財童子棲身、應(yīng)化之處。
普陀山的廟里不讓燒紙,也不讓燒大香,香客帶來的這類東西,都在這個壁爐里焚燒了。
折而左行,穿一月亮門洞,即至觀音寶殿。小院緊湊,幽靜雅致。殿額題「觀音寶殿」。內(nèi)供楊枝觀音菩薩寶像,像高二米馀,面容慈祥親切,右手托凈瓶,左手執(zhí)楊枝,表「楊枝凈水,遍灑三千」之意。左脅為善財,右脅為龍女,灑脫飄逸,侍立兩側(cè)。東西兩壁懸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贊」,木刻精雕,共分五十三格,每格一圖,圖下有贊,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喻意深刻,別具一格。殿后壁左側(cè)供地藏王菩薩,右側(cè)供藥師佛,各執(zhí)法器,端坐蓮臺。東壁供送子觀音寶像,菩薩慈容,懷抱一子;其子合掌,虔誠作禮,兩兩相照,遙相呼應(yīng),生動非常。
觀音寶殿西側(cè)有一石壁,壁前有洞,此即是「善財古洞」。洞高四米許,寬四.五米,深一.五米,巨石為頂,覆于其上。洞口形如龍口,洞前突起一石,平整如案桌,長三.五米,高寬各一.五米。洞外觀其形,酷似龍舌。洞頂更有兩根石柱,形似龍角。遠遠望去,善財古洞恰如龍頭一般。洞內(nèi)石壁上精刻阿彌陀佛立像,左手托蓮臺,右手垂下,施接引印。兩脅鐫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立像,合稱「西方三圣」。右側(cè)供凈瓶觀音,緩傾凈瓶,普灑甘露,廣施娑婆。側(cè)壁刻有「觀眾生苦,慈航普渡」。左側(cè)供善財童子像,踏蓮臺,合十恭立,童真無邪,面露微笑,得大自在。旁供一祖師像,名字已無從考證,僅知其于古洞洞側(cè)建茅篷居之,為善財古洞建庵之始,今塑其像以紀之。
據(jù)記載,此洞初為善財童子棲息、應(yīng)化之地。善財應(yīng)化普陀,頗具神奇。其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楞嚴經(jīng)》,善度城 瑟胝羅居士善財童子云∶「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道。」后善財于此山中,依止菩薩。親聆教義,證大解脫,得大自在。善財當時居住說法之地,即今善財洞,此后常示靈異,以顯佛法不虛。
善財洞,處山林幽幽,得野趣盎然,看彩蝶雙飛,聽鳥鳴啼啾;觀蓮洋微浪,瓣瓣如蓮,聞潮聲陣陣,如佛曲梵唱;山間有幾朵彩云漫卷,顯幾分自在,天邊有朝陽初升,得滿宇光明。此境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尋。到此覽圣地,不枉來此山啊。
遠處的佛塔,朦朦朧朧的,是另一種美。
這種植物,新出的葉子是彩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又慢慢變成了綠色。一般人們在拍特寫時,喜歡給被拍的對象噴點水珠,以使拍出來的照片更靈動。而這張片片里面的水珠,不是俺弄上去的,那時長時間降雨的結(jié)果。
有點含苞欲放的意思,只不過“放”出來的不是鮮花,而是樹葉。
拍風(fēng)景照,講究要有前景,這幾棵小樹,權(quán)當前景吧。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