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灌浴、梵宮都有固定的表演時間,九龍灌浴是開放式表演,而梵宮的表演是憑票入場的,故我們先去了梵宮。
靈山梵宮坐落于煙波浩淼的太湖之濱,鐘靈毓秀的靈山腳下,氣勢恢宏的建筑與寶相莊嚴的靈山大佛比鄰而立,瑰麗璀璨的藝術和獨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輝映。靈山梵宮建筑氣勢磅礴,布局莊嚴和諧,總建筑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靈山梵宮的建筑形式突破傳統(tǒng),以石材等堅固耐久材料為主,大量運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聳的穹頂、超大面積的廳堂等,既體現(xiàn)佛教的博大精深與崇高,又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特征相融合。
建筑正面采用漢白玉,五座華塔頂部采用黃金打造。
中間的這個華頂是里面的穹頂。
靈山梵宮建筑群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亮點”,那就是梵宮中所運用的燈光技術是“見光不見燈”。在“光、建筑、佛教文化” 梵宮的建筑同燈光設計融為一體,把燈源做得很隱蔽。
洗手間是在單獨的過廳里,很豪華。洗手間的大門。
進入宮門前,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佛教中的白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對白象產(chǎn)于緬甸,典型的白玉大象,白象在佛教中代表了神的圣物。
進入大門后,內(nèi)部是門廳入口 , 中門只有迎接貴賓時才會打開。門廳上方的匾額為“靈山梵宮”,全部為漢白玉浮雕描金。
浮凸恢弘珍木重生,梵宮室內(nèi)木雕群以貴重的金絲楠木為主材,通過精湛的東陽木雕手法和花卉、云紋、四靈、回型等元素,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祥瑞、祈福訴求,與建筑和佛教文化進行和偕對接。造型準確生動,近乎圓雕的高浮雕通過細膩繁復的壓縮關系將體積感雕造得無與倫比。同時應用類別異常豐富,大到近四米高的白木雕瓶、兩人高的貼金佛像,小到樓梯扶手的須彌座,無不精雕細刻,木格連連,具像生生。
門廳入口兩旁放有一對近四米高的白木雕花瓶,為東陽木雕大師陸正光的杰作。
白木雕花瓶的細節(jié)和鍍金吞口獸環(huán),可見工藝之精美。
由門廳打開的那扇側門,即可進入氣勢恢弘的梵宮內(nèi)部。這兒是梵宮的廊廳,廊廳是由門廳進入圣壇的交通廳,整個廊廳為拱頂結構,高18米,長度近80米,中部被塔廳分為兩段,全部采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
廊廳頂部藻井兩側為 12 組 32 座仕女飛天雕像,這些采用千年技法“生漆脫胎”工藝打造的飛天造型,容貌秀麗,體態(tài)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云飛之欲出,讓人如臨仙境。
“華藏世界”,又稱蓮花藏世界。“華”指蓮花,“藏”有含藏之意,“華藏世界”意即從蓮花中出生的功德無量、廣大無邊的世界。蓮花藏世界由無數(shù)世界組成,大世界含藏小世界,重重疊疊,依次布列,人類所居住的只是其中的一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華藏世界光明燦爛,娑婆世界里的人類人人皆有佛性,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作品要表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和諧歡樂,莊嚴慈悲的理想境界。靈山在最短時間內(nèi)集結了戴舒豐、王樹文等琉璃和花絲鑲嵌方面的頂尖藝術大師聯(lián)合佛教文化專家、建筑裝飾專家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作品圍繞佛教中的地、水、火、風、空為創(chuàng)意主旨。內(nèi)容上,畫面中央以主佛毗盧遮那佛及四方佛為中心,佛、菩薩的形象及情境妙相莊嚴,栩栩如生;布局上,火焰、佛殿、植物、祥云、蓮花、群山、動物、海洋等一切圍繞著佛、菩薩所組成的世界;材質上,主佛肌膚部分全部用真金打造,并在整幅作品中鑲嵌貓眼、翡翠、珊瑚、瑪瑙、紅藍寶等珍貴寶石,以表現(xiàn)“七寶”和琉璃的完美融合。整幅作品共用去了15公斤黃金、500多公斤白銀,和12.8萬顆翡翠、珊瑚、瑪瑙等佛教“七寶”圣物。琉璃的澄明與透徹正是經(jīng)歷了“水里來,火里去”的工藝后才有了一切莊嚴與美好。戴舒豐要帶領著他的團隊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將近100平方米的巨幅琉璃壁畫分隔成160多塊琉璃一一燒制,而每塊的長度和寬度分別在一米和半米左右。在琉璃行業(yè),寬度在15厘米以上的作品就會因為工藝難度形成價值的急劇躍升,加工過程中出現(xiàn)斷裂和失敗更是家常便飯,所以從最初的雕塑,到制作硅膠膜,蠟膜、耐火石膏膜,再到窯燒鑄造,直至成品的完成,每一個工藝過程,都是忐忑。特別是窯燒的溫度控制,稍有計算錯誤就可能功虧一簣,制作人員要使石膏和琉璃同時受熱,讓石膏內(nèi)的琉璃材料隨著溫度提高,有節(jié)奏地熔化,而后按照琉璃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熔鑄滿模具的每一個枝節(jié)角落,此時透過窯鑄工藝,盡情演繹鑄造工法的神妙,將創(chuàng)作作品的巧思一一延展開來;而琉璃的冷卻和開模過程更是充滿“天意”,任何溫度的急劇變化和人工操作上的瑕疵都會導致前功盡棄。
8件法器。
放法器的底座。
圖像放大后才能看見上面鑲嵌的珠寶。
敦煌飛天侍女雕像。
塔廳為八角形,四周墻面飾有四幅巨型木雕作品,分別以“靜、信、孝、和”命名,形象地展示佛教信仰的精神內(nèi)涵。每幅木雕作品高7.39米、寬4.3米。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