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沒有燃盡的蠟燭,被工作人員用鐵架子從架子上取下扔到下面的水里,以便騰出地方滿足后面香客敬佛的需要。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規(guī)模宏大,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今只剩一座明代無梁磚殿。明代重修時,仿印度、緬甸建廟技術和風格,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部用磚砌,砌到7.7米處,逐漸內(nèi)收,建成萬年寺穹窿形拱頂,上面繪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殿墻上裝飾圓拱、垂柱、窗欞等仿木結構的圖案。圓頂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獸物。
殿內(nèi)頂壁四周佛像密布,原供鐵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羅漢五百,造型古樸,稱為“千佛朝普賢”,現(xiàn)只穹窿下正中供奉著高7.35米、重62噸,鑄于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銅像。菩薩神態(tài)安詳,趺坐于蓮花寶座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zhí)如意,體態(tài)豐滿,神情肅穆;蓮花花瓣怒綻,重疊四層。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態(tài)渾雄,大耳下垂,鼻幾觸地,四足立于蓮臺之上。普賢又稱“通吉”、“三曼多陀羅”,代表德行。傳說此菩薩有延命之德,發(fā)過十大弘愿,因而成為主理德、行德者,尊號“大行普賢”。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普賢常騎六牙白象。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