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車評不久,學會的可真多,最為推崇的一件事就是,標題要寫自己眼中的某某事,若不然非議不淺。
討論是汽車文化需要的一部分,而文化本身就是不融合,就是各抒己見,但是之所以稱為文化,這么高雅的一詞,是因為各抒己見,卻又相互尊敬,大家都知道,新車評各抒己見不缺,相互尊敬時有時無,少數(shù)不懂得尊重別人,出口就蔑視別人,說你這算什么東西? 不是文化,就更不是汽車文化。
分說汽車與文化
汽車,不來源與中國,起點在國外,自然發(fā)展之路在國外。汽車在中國的發(fā)展之路卻又是拔苗助長,當年造車為了中國的制造能力,為了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好車,主打“造”。如今造車說穿了為了賺錢,造各種車變換花樣,主打“賣”,賣出去就是好事,這期間只需要短短20多年,中國汽車發(fā)展環(huán)境能不問題一大堆么,這種環(huán)境下呼吸的人們,能學到多少,認知到多少。
文化,流傳幾千年,純中國,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東西(雖然很多人都忘了),為什么很多東西后面都加上文化,各種文化,是因為文化是融合,是代表這件事,肯定意見不同,肯定豐富多樣,大家過來討論,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事是相互尊重從而去了解。
大文豪孔子到廟里,問這個問那個,不是因為孔子不懂,孔子是大文豪,怎么可能不懂,是孔子問你,你回答事情,孔子就知道你的層度,而你笑話孔子不懂事,是你膚淺還是聰明?相互敬重很重要,所以什么是中國文化根源的東西,敬這個字就是一個根源的東西,敬祖先,敬長輩,敬朋友,敬英雄,多一個敬字就是文化,就很中國。大家都是中國人,討論汽車,怎么能不相互敬重一下呢?
我們說文化,常常說到點到而止,適可而止,因為凡事沒有絕對,凡事都有例外,詞語常說乾坤,一下子乾坤定矣,一下子顛倒乾坤,還可以乾坤大挪移,就說明老祖宗發(fā)明的詞語,天和地,都說不準,你怎么能一概而論呢,大家都是中國人,討論汽車,怎么能一概而論一票子打死呢?
而外國文化跟中國文化,本身存在差異,在中國的汽車文化,這種差異更復雜。
這種產(chǎn)生的差異更需要理解,如果說文化代表融合,代表相互尊重去學習,那么中國的汽車文化中的文化,更要重重的一筆。
老外對車的感受,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也不會說適可而止,而是說得很絕對,認為好車就是愛死,認為車不好就排斥,這是典型的外國汽車文化,外國人每個人都很有自信,也不怕你笑話他,老外都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想法,不強求不遷就,做自己的就對了。
現(xiàn)在中國人對車的感受,極不成熟,很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可以重要也可以不重要,自己覺得自己的車好,心里卻沒有底,別人說自己的車好,就有底了。很怕別人說自己車的缺點,更怕車型被笑話,自己認為好的不是好,還要大家都認同的,都看得起的,才是好。一下子就脫離了汽車本身太遠。討論的話題,更不屬于汽車文化,因為討論的重點不是車,討論的人自己都沒有底,這算什么?
但是文化終究是兩個太有內海的字,文化什么都融合,存在就融合,中國汽車文化現(xiàn)狀不成熟就是事實存在,就屬于有中國特色的汽車文化,這種文化,沒有外國汽車文化的純粹,因為外國人跟堅信自己的感受,外國汽車之路發(fā)展更成熟,相比中國特色的汽車文化,恰恰相反。
但怎么比,都沒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為復雜的現(xiàn)狀,更要敬重,更要相互尊重去學習,更要謙虛,回到那句話,中國的汽車文化中的文化,更要重重的一筆,這一筆,就是更多謙虛尊敬,而這一點,老祖宗流傳給我們,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卻不知道博大在哪里,就在這點,老祖宗教育中國人子子孫孫,謙虛,尊重,可以學到更多認識更深,雖然很多人都丟掉了……
多嘴:本人邊寫,邊做別的事情,說事常常扯來扯去,有些事也沒說清楚,沒說完整,自己自認為這是亮點,你看外國人的花,滿滿一副油畫,中國畫哪有?一張白紙,點點點,幾朵花,幾只蝴蝶,差不多完了,很多空白,這也是中外文化的不一樣,中國人喜歡留給余地,我是這樣的人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