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女子應邀到朋友家吃飯
與朋友同住的婆婆
讓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朋友的婆婆雖然年事已高滿頭白發(fā)
但仍把自己打點得高貴整潔
而且臉上始終帶著一抹微笑
她與媳婦之間的互動
只能用「相敬如賓」四個字來形容
媳婦端茶水來婆婆連忙說:
「真是謝謝妳麻煩妳了」
在餐桌上
婆婆對媳婦的手藝贊美連連
做媳婦的幫婆婆夾菜
婆婆更是不斷地道謝
女子見狀
不由得羨慕起好友
能有這么一位有禮貌高雅的婆婆
更羨慕她們婆媳之間的互動
用餐完畢女子客氣地對朋友說:
「真是謝謝妳招待我這么一頓好菜」
婆婆聽了也連忙對媳婦說:
「我也要謝謝妳做飯給我吃」
然而婆婆接下來說的話
卻讓女子聽得一頭霧水婆婆又說:
「我又不認識妳妳還對我這么好
我真不知道該怎么感謝妳」
事后女子忍不住問朋友
為什么她的婆婆說出這樣奇怪的話
朋友這才說:
「其實……我婆婆得了老人癡呆癥
已經好多年都不認識我了」
女子聽了不免一愣
但也只能安慰地說:
「不過妳們之間的關系依然很好
這樣就夠了啊」
「其實婆婆生病前
我們的關系劍拔弩張
無論我做什么她都嫌東嫌西
處處看我不順眼
直到她生病以后忘了我是誰
我們的關系才逐漸改善……」
朋友嘆了口氣繼續(xù)說:
「這其中的差異在于
她生病前把我當「家人」
她生病后把我當「陌生人」啊」
這則讓人感嘆的故事
反映出許多人待人接物時的通病
------對于「外人」總是謙恭有禮
甚至百般忍讓
但對于「家人」的態(tài)度卻完全相反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總覺得
家人是「自己人」
而且我們在「自己人」面前
總會不知不覺展現出最苛刻的一面吧
我有一個朋友跟老公吵得不可開交
甚至想要離婚導火線竟然只是
她先生總是忘記關陽臺的燈
「這么一點兒小事有這么嚴重嗎
妳幫他關掉不就成了」我說…
但她斬釘截鐵地說:
「不行他一定要養(yǎng)成關燈的習慣
否則不知道要浪費多少電費」
「不然妳在陽臺裝個自動感應器
這么一來有人到陽臺燈會自動開
人走了燈會自動關不是很方便嗎」
我繼續(xù)替她出主意
但朋友又讓我碰了一鼻子灰:
「不行這樣豈不是太便宜他了」
這樣的心態(tài)真讓人哭笑不得
這么容易解決的事情
她不但不愿意解決
還認為不能「讓步」
否則就「輸了」
但夫妻相處又不是在比賽
誰進誰退誰輸誰贏
又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與家人之間的感情
其實也是需要培養(yǎng)的
何不從現在開始
對家人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贊美
少一點吹毛求疵多一點包容……
你會發(fā)現生活中的許多
婆媳問題夫妻問題親子問題
竟也在瞬間消失了呢
~心靈小語~
對待「外人」時
我們總是謙和有禮包容……
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苡孟嗤膽B(tài)度
對待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呢
換個方式
我們會更容易得到家人的親近與喜愛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