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清
近日,在微博看到一則消息:武漢一電動車主,騎車經(jīng)過停住右手馬路邊小車時,突然遇到小車駕駛員開門,與之碰個正著,電動車主不幸身亡。武漢漢口檢察院判定小車主負全責,給予逮捕。類似事故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只是沒有這次嚴重。筆者也親身經(jīng)歷過“開門死”的事故,不過我比較幸運,沒有傷到身體。無論身為小車司機,抑或騎車過路人,我們每天都在扮演者“準肇事者”和“準受害者”,看似不起眼的大意,說不定有一天真會發(fā)生血案。所以,筆者跟大家展開討論如何避免“開門死”這些隱性事故。
在我們國家的大中小城市中,汽車數(shù)量都是每日劇增的,城市交通后勤補給措施一直都是供不應求,例如規(guī)范的停車位。于是很多車主都會挺而走險地將車停住路邊或者停在人行道靠右側(cè)上,這樣不僅妨礙交通的暢順性,同時也給行人或者非機動車帶來很多隱性的危險,“開門死”就是眾多隱性事故其中一種。
不過要短時間解決停車難問題,明顯是不切實際,要解決亂停車,更是天荒夜談。那么作為小車和一些電動車(單車之類的費機動車)車主的我們,到底如何堤防這些事故,讓危險遠離我們呢?
小車主的義務更加重:眼觀六路,警覺自己,更要提醒車內(nèi)乘客。
相信很多小車主開門下車時,都會有意識地看看后視鏡,或者開一點車門細縫,看看車后有沒有車跟旁邊經(jīng)過,以免開門后,讓后面跟上來的車碰撞到車門。這是基本的常識,如果連這些常識都沒有,那直接吊銷他的駕駛證都不過分。
其實更多時候,我們更要提醒車內(nèi)其他的乘客。國人買車都要空間大,為什么?正因為我國人多,自己的車,非得載上一家?guī)卓谌?,老人小孩都有。這些人群的行車安全意識一般都會很薄弱。例如停車開門時,他們大多很少會留意后面是否有車跟過來,直接開門就下車,這是很危險的。特別坐后排的乘客,他們沒有后視鏡可以看。每次我載家里人下車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他們看看后面有沒有車來,才全打開們下車,也要迅速下車關(guān)好門。
后排的乘客可以通過后擋風玻璃看到自己那一側(cè)尾部是否有車跟上來,或者開些許門縫,通過門縫觀察后方情況,這不會讓后方的車撞到車門的。
作為非機動車車主,更要有防危意識。
在國內(nèi)很多的城市中,非機動車(單車或者電動車)的車道都會被日益增多的機動車所占據(jù),很多時候,非機動車在道路完全沒有地位可言,無奈的車主只可挺而走險,行駛在機動車道,或者人行道上,很多發(fā)生隱性的危險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這樣一個非“正室”的小妾,更加要懂得生存的規(guī)則了。
當準備行駛經(jīng)過路旁停車的身邊時,這時務必要有三點意識:減速、觀察、留意后方。
一: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停在路邊的車,里面是沒有人的,也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里面的乘客或司機會讓你順利通過,自己不減速,車速越快,意外來了,自己傷得越重。首先,減速可以增加自己判斷情況的時間;其次是避免車門突然打開時,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控制車去避讓;最后才是意外真的發(fā)生,可以盡可能減輕傷害。
二:不要將停在路邊的車當是“死物”。它可能突然轉(zhuǎn)彎啟動起來,又可能會突然有人打開車門從里面出來,所以自己經(jīng)過這些車時,首先要觀察車是否有微挪動的趨勢。如果沒有,其次就要通過后面擋風玻璃、側(cè)面車窗觀察里面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就要進一步減速,然后慢慢靠外通過。不要覺得車內(nèi)人在車里不出來,就理所當然直接從車旁邊通過,因為我們很難判斷他們什么時候從車里面出來。
三:當我們知道車內(nèi)有人后,就會有意識地慢慢向外側(cè)通過,這時特別要注意我們左側(cè)后面的車,因為我們是變道行駛,左后側(cè)很可能有車疾馳而過。有些電動車上沒有轉(zhuǎn)向燈的,或者很少人會用到。這時我們應該用眼偷看一下左后方是否有車后,才去變道,不要避免一次意外,帶來二次的意外的杯具。
上面都是我個人一些經(jīng)驗,通過這篇文章跟網(wǎng)友討論我們身邊存在的一些隱性危險。如何做才讓我們更加安全,可能有千千萬萬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前提我們要有防范這些危險的意識。
我們都在關(guān)注機動車的行車安全問題,很少提及到非機動車的行車安全。其實他們才是容易受傷的一個群體,而這個群體很龐大。讓我們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廣大網(wǎng)友可以說說你們身邊存在的隱性危險,然后各述幾見,如何防范這些危險。希望通過我們的提醒,會起到一點點的作用。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