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車庫

話題31227條    關注920人

+關注
話題

轉載;“日本制造”真的已是明日黃花?

“日本制造”真的已是明日黃花?

原創(chuàng)2015-09-14曾昭慶新車評

關鍵詞:日本 | 電子產業(yè) || 文 | 曾昭慶那天中午,編輯部一眾麻甩佬照例中午開車出去吃飯。吃完回來,飲足餐飽,大家又開始在車上聊漫無邊際的話題。阿卓突然間提出一個很大的話題:“日本電子產業(yè)的衰落”,讓我立刻陷入了沉思。我對這個話題很有感觸,原因是曾經我對“日本制造”是那么地有情結。和很多同齡的孩子一樣,在我讀書時,接受了很多日本文化的熏陶、用過太多日本制造或日本品牌的東西,所以在長大以后,對“日本制造”也有了更多的偏好。例如在有了一定經濟自主權的大學時期,我用著AIWA的卡帶隨身聽、SONY的DISCMAN、三菱的顯示器、任天堂的GAMEBOY、ZEBRA的筆,聽著X-JAPAN,B’z,濱崎步,玉置浩二,倉木麻衣的歌,看木村拓哉、中山美穗、深田恭子、內田有紀、反町隆史的劇,晚上還要去游戲廳為卡普空的街霸、SNK的KOF97、南夢宮的鐵拳、彩京的1945等游戲機(基板應該是盜版的)投上幾個幣……甚至那個時候我還瘋狂地去找日本歷史的相關書籍,讀一讀桶狹間之戰(zhàn)、風林火山、尾張大傻瓜的故事,了解一下我們這個瘋狂的鄰居為什么這么厲害。所以,在畢業(yè)之后,當我有了完全的經濟自主權之后,你就很難想象我這樣一個人不會對日本制造的產品有所偏好。但是,漸漸地,連我這樣一個對日本產品有偏好的人,都發(fā)現(xiàn)了“日本制造”的吸引力似乎一直在下降,它們似乎不再有過去的那種特別的、吸引人的魔力。同時,我們另外一個吵鬧的鄰居——韓國所生產的產品,開始在很多領域搶占日本人的市場。例如大家最熟悉的電視、洗衣機、冰箱、顯示器、手機,還有女孩子喜歡的時裝和化妝品……而且,韓國人似乎在文化輸出(我更愿意說文化侵略)上更有一手。我先不說都教授和千頌伊,單是韓國人以前的大弱項電影,最近都被他們玩得很不錯,像殺人回憶這樣的片子在IMDB上評分都很高。音樂方面我也不說全球化的鳥叔,單是在中國的年輕群體中,以往日本的SMAP和ARASHI已經變成了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和EXO,SPEED和早安少女組已經換成了少女時代和T-ARA。游戲方面,雖然日本人還在執(zhí)著地做著制作精良的游戲,但韓國人早已通過更潮流的網絡游戲賺了大錢;電視節(jié)目,這個不用多說了吧,現(xiàn)在電視里各個臺全都在放從韓國買版權的綜藝節(jié)目;甚至連體育方面,韓國人在奧運會的金牌數(shù)都已超過了曾經的亞洲霸主日本……既然是汽車網站,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要說到汽車。相信來到這里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韓國品牌汽車在最近這十年里的進步有多大。雖然韓國現(xiàn)在最厲害的也就是那兩個汽車品牌,但這兩個汽車品牌現(xiàn)在在全世界論銷量、市場占有率,已經完全可以讓一些過去很風光的日本品牌眼紅。沒人能夠說得清,這十年里,現(xiàn)代和起亞到底搶走了多少原本屬于日本人的市場份額。但我這回并不是來討論什么韓國制造將取代日本制造的。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更何況日本制造還沒有死。例如我就覺得,日本的電影、電視劇、音樂,仍然具有更多的深度;日本的動漫和游戲產業(yè)仍然底子深厚,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會踢足球的學生偵探每年就要創(chuàng)造很多產值;日本的汽車,更不用說,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術、擁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品牌號召力更是韓國人一時半會追不上的。我想討論的是:為什么盛極一時的日本制造,會有這么明顯的走下坡路現(xiàn)象,而且是被一個國土如此小、人口如此少的鄰居步步緊逼呢?我現(xiàn)在能想到的兩點:日本人的封閉思想;企業(yè)員工“世襲制”。第一個,日本人的封閉思想,更準確地說是覺得自己有點了不起的時候,就想著占山為王,完全不考慮合作,也不顧及世界大潮流的變化。這個以我以前很偏愛的一個品牌最為甚:SONY騷尼。騷尼當年強盛異常,一旦自己再某個領域很牛,就會搞一套只屬于自己的、封閉的標準出來,不和別人玩。例如CD時代,它搞出了MD;SD卡時代,它搞出了Memory Stick。正是覺得自己很牛,騷尼錯過了好多個發(fā)展的機會,導致了自己現(xiàn)在的困局。例如CRT轉向液晶的時代,例如以蘋果和谷歌引領的智能手機時代,它都落后了。汽車行業(yè)也一樣。例如我們知道日本人做動力系統(tǒng)非常非常厲害,但他們卻喜歡自己玩自己的一套。例如豐田搞了混合動力,本田說你這不行,我有一套更厲害的混合動力。而馬自達說,根本不用混合動力,我的創(chuàng)馳藍天可以用最低成本解決一切問題……這里有一個重點:日本雖然國土不大,但它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經濟體,日本國內的購買力不算差,所以,日本人總喜歡搞屬于自己國家甚至自己這一個品牌的東西。而韓國不一樣,國土很小,國民購買力相對弱,因此韓國汽車廠商非常愿意去迎合各個地區(qū)消費者的需求。歐洲廠商又不太一樣,歐盟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體,他們有一個大市場,有自己的一套法規(guī)和游戲規(guī)則。因此當小排量渦輪增壓出來后,歐洲廠商紛紛跟進抱團,沒有掉隊的。算得上一定反面教材的便是美國人。當年三大自恃北美市場大,堅持玩自己的那些油耗高、效率低的東西,結果最后受到了懲罰。我個人非常不愿意看到日本的汽車廠商重蹈美國人的覆轍。另一個要聊的是企業(yè)員工“世襲制”,這是很多日本人引以為傲的社會現(xiàn)象,即年輕人大學畢業(yè),進到一個大企業(yè),于是就一直在那里面干到老,絕不跳槽。啊,當然了,企業(yè)也很少會去迎接一些畢業(yè)生以外的新鮮血液,所以,這個企業(yè)就一直渾渾噩噩地運轉下去。這樣導致的一大后果,就是大家在企業(yè)里好像都很拼命,天天開會,天天加班,但效率極低。我只想著奉獻,但不會去想突破;我只講匠心,而不去提創(chuàng)新。久而久之,日本企業(yè)對世界潮流的變化變得非常不敏感。接觸過的一些日系車企,就是這樣的:慢!你提什么意見,日本人就跟你說:“瓦嘎利馬西塔,您的意見很有用。但是呢,我們覺得……”巴拉巴拉的,很客氣,但沒有想著去改。市場銷售方面就更是如此了。日本人總是覺得他們的車特別好,根本不用怎么宣傳,消費者都應該“識貨”,自動自覺地過來買。在中國,前幾年汽車市場沒那么成熟時,日本人確實覺得贏得不費吹灰之力。但這幾年汽車市場成熟、競爭對手多了之后,他們就落后了,而且變招特別少。不信就看看:日系品牌在中國,它的那個合資方夠強的(意味著合資企業(yè)里的中國人也很強、而且有足夠話語權),它就會混得還不錯,否則就是渾渾噩噩甚至一路下坡。同一個品牌和不同合資方組建的兩個不同的公司,對比最為明顯,大家自己對號入座。最后,還是那句話,我并不認為“日本制造”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也沒覺得韓國制造就能一路突飛猛進下去。只是聊到這個與自己青春有關的話題時,不免多了一些感慨和口水而已。要說希望,我更愿意說希望中國制造崛起,壓過我們這兩個鄰居呢。這篇文章結尾想不到用什么照片配圖,結果我決定配一張與騷尼有關的圖吧。過去和現(xiàn)在,我擁有太多這個品牌的產品,但我實在沒想到它會走到這步田地……

收藏

2015-09-15

0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

我關注的部落

登錄關注部落,才有更多簽到。請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