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完總編博客,關于新桑塔納的那一篇,感慨很多。本來想回復一下就完了,可越寫越多,干脆來篇獨立的文章吧。YYP就是這樣,經常語出驚人。但他每次絕不是只有一個干巴巴的觀點,觀點后面一定是大段的論述,而且堅持己見,印象里從日系德系誰更安全等話題就開始了。但是人家能確實能擺出事實,講出道理,觀點正確與否先放一邊,至少能自圓其說,這就是功力。我也基本同意YYP博客中的觀點,其實也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一輛車(這里指普通民用車),究竟什么才是最核心的東西?外觀、內飾、動力、操控、舒適、配置,到底是哪一個?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我得出結論,是一個叫行駛品質的東西。那行駛品質是什么?就是一輛車帶給你的綜合駕乘感受,包括視野、座椅、人機工程、車廂氛圍、動力的強弱、發(fā)力區(qū)間、平順度、方向盤的指向性、助力大小、踏板的力度、底盤是否扎實、過彎體?、慮震的好壞、發(fā)動機噪音、環(huán)境噪音、聲音粗糙程度、輔助設備等等等等,一起組成了一輛車的行駛品質。我總結了幾點:首先,駕乘就一定是動態(tài)的體驗,不是靜態(tài)體驗。一定要開動起來才能去體會。車是交通工具,不是房子,不是家具,更不是家用電器。十幾年前,自主品牌還在初級階段,造出來的車“遠看幾十萬,坐進去十幾萬,開起來也就幾萬”,就是這個意思。其次,一輛車,完善的機械性能是其優(yōu)秀的行駛品質的基礎。這就是YYP在博文里面通篇論述的觀點,而我要補充一點,豐富、實用的配置確實能夠提高一輛車的行駛品質。比如上坡輔助、倒車影像等,我想這不用多講。然后,各種環(huán)境下都擁有優(yōu)秀行駛品質的車,才能算真正好車,換句話說,就是適應能力要強,特別是不同路面的適應能力。有的車,在良好的鋪裝路面上開起來感覺很好,但一遇到凸起的井蓋,咯噔一聲,就漏了陷,大家應該能找到這樣的車。最后,我在上面提到的各種組成車輛行駛品質的要素,一定要有機的、均衡的組合在一起。如果有一輛車,動力非常強勁,達到了同級最強,可是,偏偏底盤是非獨立懸掛,而且又調校偏軟,就變成了“彎道亡”,這樣偏科顯然夠不上好車的標準。說了這么多,就是為了說明行駛品質是個啥東西。而這顯然最考驗一個車廠的功力?;氐胶芏嗳岁P心的問題,自主品牌到底差在哪里?其實就是差距就在行駛品質上。這就涉及到兩條發(fā)展道路的問題。我想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有過模仿、逆向、拼配置的階段,這并不奇怪,當初日韓系車誕生的時候,也走過這條路。目前有的自主品牌剛剛度過這個階段,有的即將度過,有的還處于這個階段??筛`以為,后者這條路在效果上立竿見影,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優(yōu)勢,但這是不是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能夠走多遠,我現在還不能下結論??蓛刃纳钐帲傆X得根基打不牢靠,大廈就容易傾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國際上成名的汽車企業(yè),都有自己核心的競爭力,也都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才能做出有優(yōu)秀行駛品質的車輛。這不是偶然的。當然有技術未必就能成功,某些長商有技術,也可能破產??蓻]技術就一定沒出路。至少還沒有這樣的先例。一句話,能夠把車子的行駛品質做好,不下苦工不行。具體該怎么辦?是另外一條路。說來也簡單。原創(chuàng)、正向、拼品質。但做起來真的很難。因為這需要頂尖的人才,然后花費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唯有堅持不懈才可能成功,其中過程會充滿艱苦、辛酸、甚至會很殘酷。而在中國這種消費者和媒體對國貨并不寬容的環(huán)境中,難度就更大。好不容易原創(chuàng)出來外形和內飾,但實車出來后,外觀也許很多人會喊丑,內飾很多人會覺得很廉價。不如模仿來成熟設計容易讓大眾接受。技術的正向開發(fā)就更難,中國企業(yè)想用市場換技術,那只能換來淘汰的技術,人家絕不會把核心科技賣給你。不如逆向開發(fā)省事風險又小。然而最難的還是把品質做上去,因為品質不是那么直觀容易被看出來,特別是對不太懂車的消費者而言,不如一堆眼花繚亂的配置最能吸引眼球。但是,一個品牌達到良好的口碑,必然是用原創(chuàng)、正向、拼品質的方法才能建立起來。也許用幾十年你才能把一個品牌做好。但好處是,口碑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形成長久的美譽效應??傊?,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能取得一時的好處,但絕對不是長遠之計。只有堅定意志,苦練內功,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成為世界名牌。我很欣喜的看到,目前有?自主品牌正走在這條路上,盡管目前可能遇到困難,但我相信努力最終會有回報,會看到他們厚積薄發(fā)的一天。另外提一下,最近在讀一本書,叫做《大國崛起》。其中寫道,美國在民族工業(yè)強大之前,為了抵御英法等強國的商品占領其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取了貿易保護政策,關稅一度高達50%左右。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對于本國的核心技術依然采取保護政策,只會出口低端技術,以保持科技領先地位。這么說來,中國在目前弱勢的情況下,一味的開放市場,迎合全球化,對本國的民族工業(yè),包括汽車工業(yè),利大還是弊大,就很有探討空間。這似乎和我們普遍的認知有很大差異。不過書還沒讀完,也許讀完了會再寫一篇文章。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