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車庫

話題31227條    關(guān)注920人

+關(guān)注
話題

故地重游——都江堰(2)

進公園不遠,是一個噴泉池。與其它噴泉池不一樣,水池邊是用裝滿卵石的竹籠圍堰的,池中還放著赫目的鐵柱。原來這兩樣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基本的的物件。竹籠卵石是堆砌江岸用的,作用相當于防護堤,鐵柱稱為臥鐵,是埋在江底,作用是于挖沙時的標尺。

臥鐵是埋在內(nèi)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nèi)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時的深度標準,后來演變?yōu)榕P鐵?,F(xiàn)有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歷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圖中這四根臥鐵是復制品,其真品還埋在內(nèi)江河床下。

為了紀念治水先賢,都江堰人修建了一條長150米,寬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他們是文翁(西漢)、諸葛亮(三國)、高儉(唐初)、章仇兼瓊(唐)、劉熙古(宋)、趙不憂(上百下心,此字應為“憂”的俗字的變體)(宋)、吉當普(元)、盧翊(明)、施千祥(明嘉靖)、阿爾泰(清乾隆)、強望泰(清道光)、丁寶楨(清光緒)分別代表了各歷史時期部分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堰功道兩側(cè)噴水的龍頭。

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據(jù)《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lǐng)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qū)的官員。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謚曰忠武侯。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nóng)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yōu)厚的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chǎn)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經(jīng)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qū)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jù)考證“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高儉:(576-647)字士廉,唐代渤海蓨人。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yǎng)。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致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在貞觀年間,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在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任上,高儉在都江堰的主渠道上第一次開鑿了一條條用于灌溉的支渠,對完善都江堰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章仇兼瓊,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武后末期,卒年在天寶末年。唐玄宗時期(開元末年、天寶初年)任劍南節(jié)度使,在四川八年,政績較著。玄宗天寶年間,章仇兼瓊在成都北郊的萬歲池“筑堤積水溉田”。此人還與樂山大佛有些淵源:當年樂山大佛是靠海通和尚募化錢財開鑿的。當大佛修到肩部時,海通和尚去世,工程中斷。十年后,時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的章仇兼瓊捐贈俸金,大佛得以繼續(xù)修造,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時,章仇兼瓊升任戶部尚書當即赴任,大佛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xù)修建,樂山大佛才能完工。

劉熙古:河南寧陵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四年(公元963—968年)由兵部侍郎遷任成都知府。任職中他吸取先賢治理都江堰經(jīng)驗,先后多次規(guī)劃、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為民造福。并主持整治了成都西北郊的九里堤“以捍水患”;治理了糜棗堰“殺湍悍之巨防”,使成都防洪有了保障,“沃野之利溥矣”。后人在堰下筑亭,以彰熙古之功,激勵后人繼續(xù)關(guān)心重視水利建設。

趙不憂(上百下心,此字應為“憂”的俗字的變體):字仁仲,宋代宗室(皇親),宋高宗時期進士,時任知永康軍(今都江堰市)。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任成都轉(zhuǎn)運判官。巡視發(fā)現(xiàn)都江堰歲修流弊甚多,官吏貪污作弊,偷工減料,致使水毀工程嚴重。他親自主持修堰,懲治貪吏。雖身為皇親,卻能深入工地,在堰務上作有重要貢獻,深受蜀人愛戴。在他離任時,群眾舍不得他離開,直從成都送到雙流。后來升任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封為崇國公。

吉當普(一作吉達布),蒙古人,中國元朝官員。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出任四川肅政廉訪使,在任時主持重修都江堰。他第一個將堰體由竹籠結(jié)構(gòu)改為鐵石結(jié)構(gòu),對后世治堰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盧翊:生卒年不詳,字鳳沖。常熟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授新喻令,有政績。正德年間,任四川接察司簽事,提督水利??偨Y(jié)元代以后“以鐵治堰”失敗的教訓,恢復李冰父子“深溝灘,低作堰”的治水法,疏鑿都江堰,以灌民田,成都平原遂連年大熟。后任云南參政,洱海四周??嗪担礊橹纹返?,開砦二坡,筑梁王山壩,匯諸泉之水溉田,歲大豐。歿后,四川人民于都江堰畔“二王廟”建配殿,塑盧詡像,與李冰父子合祀。

施千祥: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年間任四川按察司僉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他主持大修都江堰,采用鐵石結(jié)構(gòu),現(xiàn)場熔鐵澆鑄鐵牛兩頭,首合尾分,形如人字,作為分水魚嘴,共用鐵6.7萬斤。鐵牛魚嘴的建造,其藝術(shù)造型與工程技術(shù)相結(jié)合,是都江堰史無前例的一大創(chuàng)舉。

阿爾泰: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四川總督。曾平治道路、整治都江堰,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很有建樹。在歲修中要求比往年淘挖深三尺,并用石砌堰底,采用砌石結(jié)構(gòu)。同時還號召沿山一帶農(nóng)民筑埂蓄水,以備春耕之用。阿爾泰重視水情測報,行文要求水利同知府早晚報寶瓶口水位,且行牌通告各用水州縣。在阿爾泰的督導下,都江堰灌區(qū)效益有所發(fā)展。

強望泰:(1793-1844)陜西韓城芝陽鄉(xiāng)趙莊村人。嘉慶22年(1817)與中式貢士一體殿試,賜進士、后賜庶吉士,供職十年。強望泰于道光初年入川,道光7年(1827)出任成都水利同知,管理都江堰十年,每年淘灘作堰,使灌區(qū)14個州縣旱澇無患,人民安居樂業(yè)。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人。道光二十五年遷往平遠州進修,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編修。1876年10月,調(diào)任四川總督,整頓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設施,創(chuàng)辦四川機器局,又改良鹽法,歲增帑金百余萬。任四川總督10年,勵精圖治,社會得以安定。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侵占緬甸,侵犯云南和西藏時,丁寶楨加緊籌劃西南防務,1886年在成都病故。

我家LP看到丁寶楨的像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宮保雞丁”的發(fā)明者,(因為她是“宮保雞丁”忠實的擁躉者。可惜呀此次四川之行她都沒有吃到一次正宗的宮保雞丁,以后再補吧)。對此回京后查證了一下,還真是,丁寶楨與宮保雞丁關(guān)系有四種說法,其一,他小時侯在家時不慎落水,巧被橋邊一戶人家救起。他長大為官后記起此事,遂前去感謝,那戶人家就做了這道菜招待,他吃后覺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廣。這是織金縣志的有關(guān)記載。 另有三種傳說:一說:丁寶楨一向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在山東任職時,他家廚師制作“醬爆雞丁”及類似菜肴,很合胃口。調(diào)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由于他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二說:丁寶楨到四川后,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用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制,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收藏

2013-02-21

0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

我關(guān)注的部落

登錄關(guān)注部落,才有更多簽到。請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