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在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在舊墻垣基礎(chǔ)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古城夜景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shè)敵臺。1703年因康熙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nèi)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
平遙古城最令人稱奇是,其城墻形如龜狀,六座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shù)碾p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nèi)所有積水都要經(jīng)此流出。城池東西有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jù)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cè)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所謂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guān)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nèi)側(cè)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甕城兩側(cè)與城墻連在一起建立,設(shè)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shè)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平遙的民居特有特色,我們走進的幾個旅館的建筑都是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xiāng)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然而就在這樣的庭院里卻可以同時停進幾輛小轎車。
一對老外夫婦,帶著七個孩子游覽古城,手拉肩背跟著走,吸引了眾多游人的目光。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