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全部圖片均來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這是一篇拖欠近一個月的庫文了。話說一個多月之前,我們一眾小伙伴就策劃著利用感恩節(jié)假期來一次美國西南之旅??紤]到路途比較遙遠而機票又實在太貴,我們決定租車前往。一行九人于是在感恩節(jié)前一天乘坐從Hertz租來的兩輛2013款第九代雪佛蘭飛羚(Impala)踏上旅途。
雖然從未引入國內(nèi),但是雪佛蘭飛羚作為美國全尺寸家庭轎車的代表,相信很多朋友并不陌生。我們租用的第九代飛羚屬于上一代的產(chǎn)品,于2005年問世,2013年換代。除了家庭,它還廣泛作為企業(yè)、學校以及警務用車,愛看美劇的朋友很可能在銀幕上見過它的身影。事實上,時至今日,通用還沒有停止第九代飛羚的生產(chǎn),而是將它以Impala Limited 的身份提供給警察和其它非個人用戶,可見同堂也不是中國的特產(chǎn)哦。另外,它在中國還有一位源自同平臺的近親——上一代別克君越。
在Hertz的網(wǎng)點做車況檢查時,首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期待中的美式大車的那種寬敞感,而是狹小的后排腿部空間!1米75的司機調(diào)到合適的坐姿后,后排坐1米8以下的乘客肯定都不會頂腿,但是蹺二郎腿就想也別想了。主觀感覺,后排的縱向空間只比速騰大一點點,根本無法與比飛羚低一個級別的雅閣和凱美瑞相提并論,真是白瞎了超過5米的車長和2米8的軸距。而后座的低坐姿和傾斜坐墊更是雪上加霜,雖說這換來了充裕的頭部空間,但整個坐姿難言舒適,特別對長途旅行而言。更加過分的是,這么一輛大轎車居然不提供后座中央頭枕,真是苦了常坐后排中間的那位妹子了,幸好他男朋友貼心地準備了航空頭枕,那你就專心坐后排中間吧,哇哈哈哈……其實別說是九代飛羚了,上到最新的十代飛羚,下到斯帕可,全系轎車一視同仁地簡配后座中央頭枕,你是想從一個頭枕中省下金山銀山嗎雪佛蘭?總之,九代飛羚的后座舒適性絕對是不及格的。
前排座椅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至少長途駕駛沒有不舒服,布座椅也沒有滑來滑去的問題。雖然方向盤只能上下調(diào)節(jié),但以我1米75的身高找到合適的坐姿并不困難。中控臺以十年前的眼光看并無不妥之處,按鈕布局總體不難適應。只是個別開關的安排不同尋常,比如雙閃燈開關安排在了轉(zhuǎn)向管柱的上側; 另外,雨刷開關被整體集成在了左側撥桿上,而右側則沒有布置撥桿,應該是為可選裝的懷擋預留空間。后視鏡尺寸是我開過的車中最小的,不過調(diào)到合適的角度后并未造成困擾。我最大的抱怨在于開夜車時,儀表盤的綠色背光燈會被左側玻璃反射,而反射所成的虛像剛好位于外后視鏡上,給觀察后方帶來一定的困難。我開過的其它幾款車都沒有這個問題,可見通用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了美式的大大咧咧。
我們租用的車采用全黑內(nèi)飾,軟質(zhì)塑料大量使用,儀表臺上有大面積的仿桃木飾板,用料對得起車型定位,但做工相當一般,有些地方的接縫并不整齊。不過,我在標題中說的“粗糙”,并不單只做工,更多的是內(nèi)飾的人性化設計。坐在后排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手中的礦泉水瓶幾無容身之處。門壁板上的下層儲物格厚度似乎只能塞下幾十張紙,上層的那個小格子恐怕連個套套都放不安穩(wěn)。最后,我們?nèi)说牡V泉水都塞在了副駕駛座椅背后的儲物袋中——而司機座背后是沒有這個袋子的。當我喝完第一瓶水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了門壁板下層儲物格的作用:把空礦泉水瓶擠扁之后可以勉強塞進去。前排情況稍好一些,至少檔桿后邊有兩個杯座可以放置礦泉水瓶。檔桿前方的那個儲物格面積乍看很小,其實有一半埋在中控臺的下方,可用面積還不錯,放下4.7吋手機毫無壓力。前排門壁板的儲物格比后排稍大,但也休想放入礦泉水瓶尺度的物體。唯一的亮點是大而深的中央扶手箱,不過在這個尺寸的轎車里放個大點的扶手箱應該是毫無技術難度的事情吧。根據(jù)我的理解,全尺寸轎車的一個重要用途便是載著三四個人做長途旅行。而以飛羚的儲物空間表現(xiàn),再給一個不及格不算過分吧。
尾箱的表現(xiàn)總算扳回一城。大而深的尾箱毫無壓力地容納了我們一車五人的行李,包括四個登機箱、五個雙肩包、若干手提包、一箱24瓶裝礦泉水和一些零食點心,尾箱門也“厚道”地用上了液壓挺桿。看來通用是把后座空間都讓給了后備箱。
作為一款中配的全尺寸轎車,我們租用的這輛飛羚可以用“寒酸”來形容。除了6氣囊、ESC、定速巡航等北美基本配置之外,值得一提的只有羅盤、自動大燈、遙控啟動和雙區(qū)手動空調(diào)(沒錯是手動的)。其它方面嘛,電動座椅、后排出風口、后排中央扶手、倒車雷達、天窗等等一律欠奉,座椅是織物的,四扇窗只有司機側有一鍵下降。
可以說在靜態(tài)體驗方面,我對這輛車的總體評價是負面的;但車畢竟是用來開的,在動態(tài)體驗方面,九代飛羚雖然遠遠稱不上盡善盡美,卻也不乏亮點。
首先說說動力系統(tǒng)。從2012款開始,雪佛蘭放棄了富有美國特色的V6/V8+4AT組合,轉(zhuǎn)而為飛羚配上了新研發(fā)的3.6升V6發(fā)動機和與福特聯(lián)合開發(fā)的6檔自動變速箱。這款V6發(fā)動機從獲得2011年沃德十佳的通用LLT改進而來,從實際體驗看,它絕不是浪得虛名。無論是公路、高速、山路還是城市路況,發(fā)動機驅(qū)動滿載的飛羚都顯得勝任愉快、底氣十足。配合上降檔積極的6AT,動力有隨叫隨到之感。在高速的入口深踩油門,動力從2500轉(zhuǎn)開始就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一直到5000轉(zhuǎn)以上都精力充沛,全程沒有明顯的發(fā)力點,卻充分體現(xiàn)了大排量自吸機線性順暢的優(yōu)勢。發(fā)動機的聲浪也讓人稱贊,拉高轉(zhuǎn)速時,醇厚而充滿機械質(zhì)感的聲音從發(fā)動機艙傳來,仿佛一位優(yōu)秀的男中音正高歌一曲。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是我開過的任何4缸機都無法比擬的。
說到通用的6AT,往往會想到“神經(jīng)過敏”這幾個字。就我的駕駛體驗來看,還得一分為二的說。在城市和高速路況下,如果右腳對油門控制得比較細膩,那么變速箱的表現(xiàn)還是很正常的。需要進入高速或者超車時,變速箱會很積極地降檔拉升轉(zhuǎn)速,巡航時輕踩油門,變速箱又傾向于壓低轉(zhuǎn)速(120km/h時對應巡航轉(zhuǎn)速不到1500r/min),即使在走走停停的擁堵路況下也不會怯場。換擋的平順性也很不錯,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順暢程度非常接近凱美瑞上的那臺愛信6AT。不過,這一切都基于“細膩控制”這個前提。我們車上的另一位司機對待油門就比較粗獷(是因為開慣大眾的原因嗎?印象中大眾車的油門調(diào)得比較鈍一點),于是哪怕在公路巡航時,也能看見轉(zhuǎn)速表指針神經(jīng)質(zhì)般地上躥下跳。
真正讓變速箱露餡的地方是在山路下坡的時候。D檔下變速箱只知道隨著車速的上升不斷升檔,完全不懂得保持檔位來控制車速。好吧,我不指望你像我的思域那么聰明,但是我掛入L檔(沒有手動選檔功能)后,你好歹該明白我的意圖的吧。它不,只肯固執(zhí)地降到4檔。對大多數(shù)下坡路而言,對應轉(zhuǎn)速在兩千六七百轉(zhuǎn),這時發(fā)動機制動力仍不足以牽制住車輛,必須頻繁地踩剎車才能控制車速。雖說現(xiàn)代轎車的制動系統(tǒng)完全能承受這樣的工作負荷,但作為一款自動變速箱,這樣的表現(xiàn)還是讓人撓頭。
底盤表現(xiàn)則是另一個值得點贊的地方。記得YYP(還是聰哥?)在老君越的試車報告里專門用一個頁面介紹這么“一輛可以進山的別克”,九代飛羚作為親兄弟,也展現(xiàn)出了優(yōu)秀的家族基因。在日常的水泥或者瀝青路面行駛時,懸掛系統(tǒng)對零碎震動的過濾還是比較干凈的,不會讓人不適。面對顛簸路面,底盤表現(xiàn)也很淡定,阻尼調(diào)校恰到好處,既不顯得硬邦邦,又不會帶來多余的彈簧伸縮動作,車上一位容易暈車的乘客也沒有投訴。而在多彎起伏的山路上,懸掛又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不會讓乘客東倒西歪。前往死亡谷的途中,我在一段山路上小High了一把,一車酣睡的乘客基本沒有覺察,只是那個尺寸偏大、手感略粘滯、缺乏回饋的方向盤在不斷提醒著我:適可而止,這是一輛大車。
也許是被上海通用的廣告洗腦的原因,我對飛羚的靜音水平抱以很高的期待,它的實際表現(xiàn)卻讓人失望。路噪的隔絕做得還是不錯的,各種路面條件下都不惱人。風噪控制則很一般,110km/h時呼呼的破風聲便開始出現(xiàn),并隨著車速不斷提高,到130(呃,我們超速了)時已經(jīng)可以用嘈雜來形容。整體的隔音水準好于八代雅閣,但好像沒比七代凱美瑞好多少。另外,在低速時,我們租用的兩輛車都有不同程度的異響,感覺來自變速箱,冷車時尤其明顯。
當然,這款九代飛羚代表的是八九年前通用的設計制造水平,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評判,可能是苛刻了一點。去年10代飛羚已經(jīng)上市,YYP也給出了比較高的評價,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也能有機會感受一下新一代的美式大車達到了怎樣的水準。
你輕輕一贊
是我大大的動力